(通讯员:刘鹏)主持人:欢迎回来,这里是正在为您播出的南京教育头条,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头条面对面。今天我们请进演播室的是金陵科技学院的心理学教师刘畅老师,我们想和刘老师一起来好好地聊一聊当代大学生。刘老师您好,现在很多人会说,他们感觉大学生进入校园以后会变得很茫然,我不知道作为学校老师,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感受?
刘 畅:我们也有很深刻的这样的体验,包括大学生自己他们也会有这样的反映,因为在大学之前,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其实是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的,这个目标就是高考,然后关于他们所有的行为学习也是有一个非常客观的反馈的,比如说他们的分数,但是进入大学之后,一下子好像那个共有的目标消失了。
主持人:对,找不到了。
刘 畅:对,然后他们自己就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我觉得有一个问题就是很有意思地反映了这一点,大学生都认为上了大学我就会有很多的自由,我可以选择我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是你真的去问他们,你的空余时间做什么,他们就会说不知道,真的想要去做什么的时候,他们其实是不知道的,所以他们也不知道大学要做什么,确实这个茫然的感觉还是挺明显的。
主持人:就有了自由以后,他们反倒就不知道该如何去运用这个自由了。
刘 畅:对,我觉得这个也是我们大学生他们需要学习的非常重要的一课,因为大学生正好处于18-22岁,这个就是处于人生它是需要迷茫探索,这是一个非常正常的现象。所以如果一个大学生在此时感到迷茫,对于我们来看,它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情,因为它是一个开始探索的开始,如果一个人没有感受到迷茫的话,它也未必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我们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自我同一性,这个最早是埃里克森提出来的,比如说有一些大学生,假设看起来他没有迷茫,他直接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他有可能那个状态是因为他过早地接受了外界权威给他的一些规划,我的这个目标并不是我真的想要的,只是别人告诉我这个好,我就觉得好,但是可能他的人生走到后半再往下走的时候,他依然会在他的以为非常确认的目标当中,感受到那种迷茫,自我价值感或者意义感的缺失。反而在大学期间,我们觉得他经历困惑和迷茫的时期,其实可以说是自我认识,或者是自我某种意识的觉醒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他要开始去自己去探索我到底是谁,可能在我们大学之前的那些学生,他的自我的反馈都是来自于学校老师,甚至说我们可以说是成绩分数来评价,我是一个好学生好孩子吗?他可能不太确定我是谁,比如说我上课的时候我的一个感受就是,如果我问我们班的同学,因为知道学生应该都不太会和老师,喜欢和老师交流对吧?所以很多学生在上学期间都得到过一个标签,就是说你哪都挺好的,但是性格太内向了,那么包括我上学的时候也会有这样的标签,但是比如说在大学之前,我就会认为我是一个内向的人,因为这个是外界给我的,我的父母、老师给我的一个反馈,但是进入大学就像您说的,外界的指导缺失了,就需要我自己开始去探索,我们也鼓励现在的大学生这个时候开始真正地去了解,通过跟真实世界的碰撞,去了解我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也许你就会发现,当年老师给我的那个评价说我内向,只是我不喜欢和老师交流,我并不是一个完全的不会与人交往,或者是害怕与人交往的人。
主持人:如果学生或者说孩子,我觉得可能会出现两种极端,一种是我现在彻底自由了,我就彻底放松了,或者说我就彻底躺平了,这是一种,还有一种是我感觉到我应该去干什么,但是我不知道怎么去干,那么这两种应该如何去做一个调整和修正呢?
刘 畅:其实我感觉真正能够彻底躺平的年轻人是少数,就一般他们躺平的时候一定会经历着一些内心的冲突或者是内疚,他也会觉得自己是不是不应该,他不会那么舒服地躺平的。包括我们有的时候会接受到的一些案例来咨询的,也会有这样。你看起来他就躺平了,但是他一定会伴随着一些,我们说的是一些症状吧,比如说我情绪很不好,我头疼,他才有一个理由让自己理所当然地去躺平,所以其实那个内在的生命力还是一直在的,我们就是看怎么样去激发这个内在的生命力,然后像您说的第二种就是我想做一些什么,但是我不知道要怎么做,那我们给他们的建议那就是去大胆地尝试。我曾经读过项飙老师的一本书,他里面有一个提法很生动,叫“大学是寻找例外的”。因为大学相对来说还是一个比较安全的,比较有保护性的环境,那个例外其实是鼓励同学们去尝试自己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就是你有主动地去突破一点点自己的舒适圈也好,那个安全区也好。比如说我从来不发言,我是不是可以上台发一次言,然后从来不参加学校的活动,是不是可以去试着报名,甚至说是登台表演一场活动,这个就是我们开始去探索,一点点尝试一点点,我做的不一样的,和以前不一样的我,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主持人:您刚才给大家提了一个非常好的建议,就是大胆地去尝试,但是我也觉得现在的孩子可能特别怕试错,特别怕试错的过程当中,发现自己好像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然后一下子把心理防线也给击垮了,那么这样怎么办?
刘 畅:像您说的这种情况,好多学生也确实是这样子的,首先我们还是说,那如果是这样,就更应该抓住大学这4年的时间,因为大学确实给你很多机会去试错,比如说我竞选没有成功,其实没有关系,对吧?哪怕我去办一场大型的学校活动,我办砸了,其实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这个都是一个经验的累积,如果我一点都不敢做,然后我就真的很害怕,那个大部分其实还是我们脑子当中的设想,因为我们的大脑其实是帮助我们回避危险的,所以当我们不去跟外界世界真实发生碰撞的时候,我们的脑回路是固定的,就是这个通路是固定的,我怎么想我都怎么失败,我怎么想,我都觉得我接受不了失败。其实尝试一下就会发现,自己的承受压力承受挫折的能力可能比自己想象的要强大,那个失败可能没有那么可怕。所以有一个心理学的著名实验叫习得性无助,大家会觉得那个无助是,可能是因为你反复地遭遇挫折,然后你就知道自己不能动了,但是同样的,那个掌控感也是你反复地在去跟真实世界碰撞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个东西我是可以掌握的,我是可以克服的,或者是这个失败我是可以承担的,哪我们容纳失败的挫折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大,然后你的恐惧内在的恐惧可能就会越来越小。
主持人:对,那么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实际上同学们一定要清楚地意识到,大学4年是一个非常好的让我们去尝试的这么一个时间段,而在这个尝试过程当中,大家不要把结果看得太重,而应该去关注这个过程,有了这个过程可能在将来,你会有一个接一个好的结果出现。
刘 畅:对,您说得非常非常,总结得非常好,对。
2025年10月29日南京电视台报道,链接:
http://www.nbs.cn/tv/njjytt/2/202510/t20251028_768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