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金陵科技学院建工学院老师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 工程中不仅有责任担当,更有家国情怀

供稿:南京日报    (2019/11/21 08:54:52)

(通讯员孙嫣 记者谈洁)“土是自然的产物,万物生发于土,归藏于土。每项工程都包含着一个哲学逻辑思维在其中。顺其自然而成其所以然,这是我们创造美好生活必须要遵循的,也是我们学这门课的意义所在。”在金陵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的《土力学》绪论课上,孙萍教授除了讲解专业课相关原理,还为青年学生传递了老子的“道法自然”哲学思想。在她看来,学习自然科学技术固然重要,培养青年学生的责任和担当意识、对职业的敬畏态度以及和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家国情怀同样重要。记者了解到,在金科院建工学院,已有多位老师像孙萍一样,把思政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专业课程中,使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而行。

孙萍说,土力学这门课本质上是用力学原理解决土的问题,用自然的东西解决自然的东西。理工科课程要实践“课程思政”,不等于课程完全思政化,而是要充分挖掘专业课知识点中的思政元素,使思政教育的理念、目的、手段、技巧,全域、全息化地融入其中,真正做到“润思政”而细无声。

在她的备课笔记中,密密麻麻记录着的不仅有课程知识重点要点、授课心得,还多了许多充满人文情怀的故事。土工试验、建筑地基设计、基坑支护技术……这些看上去很冷的词,让她的学生们不再觉得“冷”。

2016级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学生范家辉回忆,一次课上,孙萍分享了《伟大工程巡礼:中国桥梁》的工程视频,一座座世界级桥梁建筑采用了最先进复杂的造桥技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那一刻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我看到了中国精神、工匠精神的真实存在,也真切体会到了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不仅是我个人的事情,而是和国家、社会、民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范家辉说。

心存敬畏,懂得分寸底线,然后无忧虞。土力学研究的是土,解决的是地下工程的问题,是最基础的项目。因此在采集土的参数时,孙萍要求学生必须时刻保持严谨审慎的态度。她常和学生分析工程成败的关键。她认为,科技的应用可以推动社会发展,也会引发新的社会问题。在某市大桥垮塌的项目讨论中,桥梁的设计没有问题,但是它垮塌了,这说明存在着社会问题:为什么允许车辆超载?为什么超载可以上桥?在讨论上海某高楼建成不到一年就倒塌的原因时,楼的设计本身没有问题,但高楼建成后,由于附近的建筑工地不合理地开挖基坑、抢进度,导致了高楼缺乏支撑力而倒塌,新的工程为何监理不到位、施工单位为何缺乏最基本的安全意识,这些都值得深思。2016级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学生吉文炜说:“孙老师的课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项工程的成败不仅靠的是技术,还有人的因素。”

孙萍说,科技让人类生活更美好,也需要人们用人文的视野来关照科技的发展,这是理工科教师从课程思政开展教育的立足点,也是落脚点。“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不断地融入到专业课中去,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大格局,让他们有放眼全球、胸怀天下的气度。”她说,掌握科学技术的人还必须具有正确的专业伦理,工程伦理教育不是一门课,但它却像空气一样,贯穿着学生专业学习的始终。学生在讨论深基坑开挖对周围地下管线的影响、对环境的影响过程中,不断提升职业道德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据介绍,在金科院建工学院,几乎所有专业课教师都成为了课程思政教育的自觉推行者。学院党委书记沈瑾说:“习近平总书记说过,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我们的老师不是思政专业出身,但他们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出发,积极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不断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文化认同,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本文刊于2019年11月21日南京日报,链接:

http://njrb.njdaily.cn/njrb/html/2019-11/21/content_553626.htm?div=-1

                                                                       (责任编辑: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