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刘鹏)主持人:欢迎回来,这里是正在为您播出的《南京教育头条》,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头条面对面。在上一期节目中,来自金陵科技学院的心理学老师刘畅建议我们广大大学生能够多走出去,和人、事多多接触,这样就会拥有一个非常精彩的大学生活。那么在大学期间,同学们又应该如何去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呢?今天我们请刘老师继续来给大家支支招。刘老师,很多大学生可能都会有这么一个想法,在高中时候老师都会跟我们说,进了大学学习就轻松了,那么进入大学以后我没觉得轻松啊,这到底是为什么?
刘 畅:没有觉得轻松非常正常,因为有可能大家会觉得大学的学习时间、上课时间变少了,但是其实要想一想大学的学习课程门类,学习的难度是增加的,因为上高中的时候,我们很多内容是有一些连贯性的,不会突然地接触一个完全崭新的知识,但是我们上大学之后,基本上你一个学期可能有七八门课都是一个全新的状态,所以不觉得轻松是非常非常正常的,这个也是我们在刚开学的时候希望同学们有的意识,你要首先意识到我们的大学学习难度是增加的,不可以掉以轻心,不然很多同学可能再到期末考试的时候就会觉得压力好大,好像什么都不会,就是这样。
主持人:那么在上一集节目当中,我们会说到现在大学生们进入校园以后会觉得比较茫然,这种茫然可能在学习上,他不知道该如何学习了,那么遇到这个问题怎么办?
刘 畅:大学里面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们上一期说你在大学生的转变,就有一个从被动的被评价者到主动地去探索去认识自己这样一个角色的转变,就是从一个单纯的被动的接收者,变成一个主动的去学习的人,那么这个能力当然也是在大学里面不断去培养的。我们大学还是有老师的,然后老师还是提供了引导、讲述的一个角色,但是大学的老师跟高中老师肯定不一样,他不再是一个类似我们说填鸭式的、完全以老师为主导的这样一个课堂,大学里面老师可能会讲得很快,那么剩下的时间就是同学们要去可以有针对性地知道自己哪里有漏洞、哪里是难点,就要开始自主地去寻求一些资源,这个资源可以是老师,可以是同学,甚至说可以是我们现在的AI,他需要整合这些资源,帮助自己更好地去学习知识。
主持人:通过您刚才的介绍,我感觉是不是咱们同学心目中要有一个大学习的概念?
刘 畅:对,一定要有一个大学习,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在大学你要开始建立属于自己的学习观,学习并不仅仅是应试,它是要和你未来的能力、如何看待自我成长相挂钩的,学习它也不仅仅是指课堂上的学习,就是说一个事情它改变了我的一些行为、一些思维方式,可能对我来说都是一种学习。我觉得同学们其实是爱学习的,或者说人天生就是爱学习的,每次说这个话的时候,同学们其实都不相信,觉得不想学习,但其实不是的,比如说像大家现在习惯刷手机,其实刷手机并不一定只是为了娱乐,我们很多时候是为了获取一些资讯,其实你想去了解新的事情,想知道世界上发生了什么。所以首先要扭转学习的观念,然后大家可能会重新看待学习,我要怎么样去树立自己终身学习这样的一个理念。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了,大学生要逐步地树立大学习观,但是一下子从被动学习完全变成主动学习,可能这中间需要一个过程。那么这个大学习观,您认为应该如何去建立?
刘 畅:我们刚刚调整的就是认知,不要一说到学习就很反感,就很痛苦,那肯定就是没有办法去思考学习的事情,我们要意识到学习是无处不在的,人天生的本能就是我要去学习、我要去了解,这个部分可能会减少我们一想到学习就痛苦抵抗的情况。首先从心理上认知上先去做一个转变,然后就要去看我的兴趣是什么,能给我带来价值的东西是什么。如果我有兴趣的,我擅长做的,能给我带来价值,又是社会需要的那个部分,那可能就是我未来对我来说最好的一个专业选择或者是职业选择。我觉得其实进入你说自主学习,某种程度上它会有针对性的,比如说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会去查很多的资料,那我在查完这些资料之后,我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了,我就会觉得学习是有益的,我觉得更多的大学生或者是成年人之后的学习,他都是一个这样子的学习,不再像中学的时候我要把整本书看完,然后我要背过这些书,我要去记笔记,当你的学习可以真的解决你的问题的时候,自然而然你就会有自主学习的动力。
那么有了选择和辨别以后,后面再怎么做呢?首先要了解我们的大脑,因为有很多时候我们学习很痛苦,是因为我们不太了解,我们曾经接受过很多的批评,但是这个批评有可能是因为我们大脑它本身的一个先天的特性导致的,比如说很多同学拖延,但是拖延是为什么呢?拖延就是因为我们大脑判定那个任务是很困难的,或者这个任务的结果是失败的,我们人类大脑区域激活的部分跟我感受到疼痛的部分是一样的,所以会形成这个保护机制,那我就拖延,我不想做,我是回避的,它会让我们感觉到舒服嘛。那这个时候如果只是因为拖延一直在遭受批评,学习的动力就会下降,但是如果我们了解到这是我们大脑的一个本能的反应,我们可能就会能够接纳自己拖延的现状,然后再去有针对性地改变,比如说我会降低这个任务的难度,比如我们在写论文的时候,老师就会教一句话叫完成比完美更重要,你先开始写对吧,你别管写得怎么样,那可能我们在完成一些很高难度的任务的时候也是这样,我就开始做,我不管我做得怎么样,但是我先把规定一段时间我先把它做下来,就是做了比做好更重要。我们要了解我们的大脑特性,然后把那些负面的评价批评消除掉,那我们可能在学习上面的障碍就会减轻一点点,包括有一些同学逼迫自己很长时间地去学习,但是我们的注意力其实不能支撑那么长时间的学习,我们人是需要休息的,那你可能给自己规定一个60分钟到90分钟的学习时间就已经很长了,如果你要因为自己比如说,我没有一直去学习,而产生自我批评,那个肯定就是负面的一些影响了。
主持人:那么在日常工作和观察过程当中,您觉得现在的大学生,他们在学习上经常会犯的一些小毛病有哪些呢?
刘 畅:他们经常会犯的一些小毛病就是会觉得我想成绩好,但是我不想学习。其实我觉得这里面还是一个回避任务难度和回避可能失败的那种心理状态,因为他可能会觉得我没有办法胜任这个难度,他要逼迫自己在一个很痛苦的情况下在做。但不管他说我想学还是不想学,只要他说出来我想成绩好,那肯定还是一个想要让自己变得更优秀的动力的,只不过他现在是缺少一个更加适合的方式,或者是还没有发现自己有学习好的动机,可能更多的评价就是我很懒,然后我不想努力,或者我觉得学习好累,大概都会给自己这些负面的暗示。然后就像您上一个问题讲的,就是怎么样开始学习,第一步,我们说跟大脑合作,还有一个就是要知道,我们的大脑是很听指令的,这个指令就是说你跟他说什么,还有你给他营造了一个什么画面,大脑是听不懂“不”的。比如说我不想分心,或者说我不想玩手机,然后大脑听到的其实就是我要分心,我要玩手机,所以给大脑下指令,那你就是可以下一个指令,就是我要学习,这是一个很直接的指令,然后大脑比如说帮助我们去回避一些很痛苦的感受,你可能就是要跟他创造一幅比较欢乐的画面,让你能体验到幸福感的画面,那这个学习会引导大家走向学习这个道路上,而不是一直在评判自己,我不爱学习、我不想学习、我不会学习这样子,他可能会有一个消极的自我暗示。
2025年11月13日南京电视台报道,链接:
http://www.nbs.cn/tv/njjytt/2/202511/t20251113_770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