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学校首页 > 媒体金科 > 正文

思政课搬进大学里的“大学” 南京大中小学生同上一节课

供稿单位:人民网 作者:人民网 责编:刘鹏 供稿时间:2025-10-11 20:55

一件西周小克鼎穿越时空,述说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一枚泛黄的标本标签,见证几代林业学人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坚守;一尊针灸铜人融合古今智慧,让古老的中医药文化焕发新生……近日,一系列别开生面的思政课在南京高校博物馆里接连开讲。40分钟的课堂里,大、中、小学生共同走进大学里的“大学”,在沉浸式探访和互动式问答中,完成一场场与历史文明的深度对话。

这是“南京高校博物馆里的思政课——走进大学里的‘大学’”青少年网络文明主题活动。在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启幕前夕,该活动于9月29日启航,目前已陆续走进南京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金陵科技学院等高校。

思政课“搬进”大学里的“大学”

你知道南京大学的“镇校之宝”长啥样吗?9月29日,首场思政课在南京大学博物馆开讲,大、中、小学生通过聆听六组文物的故事,开启“宝藏南大”的奇妙旅行。

“这六组文物有两个主要特点:时代跨度长、地域跨域广。它们共同展示了南大120多年办学历程中,在文化遗产收藏、保护和传承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口沿上竖着两只‘耳朵’,三足支撑着胖乎乎的‘身体’,由铭文可知其主人名叫‘克’。”40分钟的课堂里,博物馆研究部主任魏美强将一段段文物故事娓娓道来,其中,镇校之宝之一“小克鼎”内壁的铭文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学生们在一问一答中,完成一场与中华文明的深度对话。

水杉在公园里随处可见,为何“水杉发现”会被列为重大成就?9月30日,在南京林业大学树木标本馆,来自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们通过一张张老照片和泛黄的文档寻找到答案。原来,受冰川活动影响,水杉曾大量消亡,被国际植物学界宣告“灭绝”。“其实,水杉并不是真的灭绝。包括南林教授在内的一群科研工作者耗时8年潜心“做一件事”,最终让水杉这一古老的孑遗植物再次‘死而复生’,向世界宣告活水杉的存在。”博物馆讲解员朱静云介绍,如今,“水杉精神”已成为南林最重要的文化基因。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高校博物馆就是藏在大学里的“大学”,思政课“搬进”大学里的“大学”,教案不再是PPT里的视频、教科书上的图片,一件件历史文物真切地出现在大家眼前。10月9日至11日,南京高校博物馆里的思政课接连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金陵科技学院开讲。

大学之城“藏着”67个“博物馆”

从远古到现代各个历史阶段,南京大学博物馆藏有古代器物、书画近万件,这里是无价的教学研究资源库,更是“何以南大”的众多答案之一。“真没想到,一个大学的博物馆馆藏也能这么丰富,太有看头了。”思政课结束,来自南京市金陵中学仙林分校的学生范锦熙仍意犹未尽。

南京大学博物馆、南京师范大学博物馆、南京理工大学兵器博物馆……南京是“博物馆之城”,也是“大学之城”。51所高校拥有大大小小67个“博物馆”,涵盖博物馆、校史馆、纪念馆、标本馆等各种收藏展品的场馆及展陈空间,是承载知识厚度、传承文化温度的“立体教科书”。

南京高校的“博物馆”可谓卧虎藏龙,个个典藏丰富、特色鲜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御风园,是一座露天的博物馆,在蓝天绿草的映衬下,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歼击机、运载火箭等航空航天器熠熠生辉;针灸铜人则是位于南京中医药大学的江苏省中医药博物馆里的“红人”,在新技术赋能下,这一古代教具已有了“升级版”;具有“东方最美校园”之称的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不仅是一座校园,更是一个露天的、活态的“博物馆”,这里的一砖一石,诉说着教育的传承,镌刻着文化的基因与民族的记忆;金陵科技学院动漫图书馆和科普馆堪称动画艺术的宝藏天地,收藏了20多万件动漫展品,古老的动画制作拍摄台让人大开眼界……

“博物馆”的展品镌刻了历史,记录了专家故事。在“南京高校博物馆里的思政课——走进大学里的‘大学’”青少年网络文明主题活动中,同学们通过一件件藏品、展陈品,感悟前辈们胸怀祖国、勇攀高峰、追求真理、集智攻关的科学家精神。

从“养在深闺无人识”到“全民共享”

南大的“文明宝库”、南林的“森林百科书”、南航的“蓝天课堂”、南中医的“中医药史书”、南师大的“东方最美校园”、金科院的“动漫天地”……走进大学里的“大学”同步推出了云端思政课,用线上互动的方式打破高校“围墙”,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藏在深闺无人识的宝贝”成为全网共享的“课件”,全网吸引数万人在线观看。

“文物的发展和变迁,背后离不开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坚持不懈与努力发掘”“身处新时代的青年,更要以航天先辈们为榜样,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校园的一砖一瓦都刻着‘教育救国’的初心”……在一件件文物里,在一堂堂思政课中,青少年们不仅看见了历史、现在,看见了更广阔的未来。

“南林博物馆记录了诸多林业先贤深耕林业教育与建设的辉煌事迹。他们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书写着‘树木’与‘树人’的双重答卷。”南京林业大学博物馆馆长顾炜江说,在南林博物馆举办云端思政课这样的活动,对于大中小学生的生态理念网络浸润,在数字化浪潮中续写林业的生态史诗起到了更好的推进作用。

南京大学博物馆馆长赵东升表示:“馆藏文物是无声的史书,也是生动的思政教材。将思政课堂搬进博物馆,并借助线上课程实现‘云端共享’,既是对文物‘活’起来的生动实践,也是让思政课‘实’起来的有益探索。这种创新方式有助于引导广大青少年走进历史、对话文明,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强化时代使命感,‘心教育’润物细无声。”

据介绍,“南京高校博物馆里的思政课——走进大学里的‘大学’”青少年网络文明主题活动由中共南京市委网信办指导,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南京高校博物馆联盟和南京各高校等联合推出,目前已播出6堂云端思政课,接下来还将陆续走进更多高校博物馆,让思政课更有深度、更具温度,也更能抵达人心。

2025年10月11日人民网报道,链接:

http://js.people.com.cn/n2/2025/1011/c360307-41377095.html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弘景大道99号
邮编: 211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