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金科院:致力非遗保护,赓续南京文脉

供稿:新华日报人民号    (2021/01/27 20:20:43)

(通讯员 刘鹏 高欢欢 记者 裘丽)千年古邑溧水,是桨声灯影浪漫百里秦淮河的源头,这里不仅有天生桥、摩崖石刻等历史文化遗存,还有骆山大龙、明觉铁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骆山大龙是南京市溧水区和凤镇骆山村重要民俗文化活动之一,参与舞龙者多达500余人,号称“江南第一大龙”,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2007年骆山大龙申报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又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骆山大龙自明清传承至今,其传承谱系一直在民间口口相传,骆山村民自发组织成立了“龙委会”,现任会长是土生土长的骆山人杨木海,今年73岁,他也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第五代传承人。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着和传递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关键,但不容忽视的是由于年老体弱等原因,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去世人数不断增加,在世人员也多年事已高,开展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作刻不容缓。

2018年,文化与旅游部启动了对骆山大龙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木海的数字化记录工程,2019年1月,金陵科技学院竞标获得该项目。“我们从历史学、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对骆山大龙项目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文献资料搜集和社会调研,并通过拍摄制作项目实践片、口述片、教学片、综述片,对骆山大龙进行数字记录,为的就是能让它可以更好地传承下去。”项目主要参与人杜小钰博士说。

项目推进过程中会时不时遇到一些“小难题”,如杨木海老人说得是地道的骆山村方言,大家都听不懂他的话,项目组负责人之一、人文学院副院长赵步阳为了能让采访顺利进行,便坐在老人身边耐心倾听,用“好学生”的角色换来完整流畅的第一手访谈资料,回校后又联系上能够听懂骆山村方言的金陵科技学院校友王培云,顺利解决了方言翻译问题。

除了方言问题,庞大资料的文献整理、口述访谈对象的时间安排等,都让整个项目的开展“痛并快乐着”。在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南京市溧水区文化和旅游局等部门的指导和沟通协调下,这些“小难题”最终都迎刃而解,带来项目中一个个的“小惊喜”。

历经18个月,骆山大龙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性传承人杨木海抢救性记录工程现已基本完成。项目团队共收集了骆山大龙及其传承人杨木海的实物文献339份,纸质文献273份,音像出版物和电子文献15份;传承人口述史访谈17人,口述片时长18小时,口述速记稿29.52万字,口述文字整理稿18.2万字,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并完成了项目实践片、传承教学片和综述片的拍摄剪辑,为传承骆山大龙提供了丰富的视频、图片和文字资料。

据悉,金陵科技学院在学校“南京化战略”指引下长期致力于南京非遗保护与利用,通过搭建南京非遗研究基地平台,开展非遗数字化记录、红色文献修复与复制、非遗保护利用学术研究、非遗文化沉浸式展演等,今后将在非遗口述史整理出版、红色档案复制与展陈、明城墙非遗研究等方面继续承继非遗文化,赓续南京文脉。

本文刊于2021年1月26日《新华日报》人民号,链接

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rmh18324624/rmh18324624

2021年1月26日中国江苏网,链接

http://edu.jschina.com.cn/jybb/202101/t20210126_6959463.shtml

2021年1月26日紫金山新闻,链接

http://www.zijinshan.org/search?keyword=%E9%AA%86%E5%B1%B1%E5%A4%A7%E9%BE%99

(责任编辑: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