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金科院英语老师讲思政吸粉无数 将在微信公众号上设专栏,用新思维传播新思想

供稿:南京日报    (2019/06/13 10:39:44)

 (通讯员 刘鹏  记者 谈洁)

“一带一路应该怎么翻译?”

“The Belt And Road。”

“脱贫攻坚呢?”

“Poverty alleviation。”

 这是金陵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王喆老师近日一堂英语课上的提问。在培养学生英语专业能力的同时,进行活泼有趣的思政教育,让这位80后英语老师在学生中圈粉无数。

 

2011年,海外学成回国的王喆成为金陵科技学院的英语教师,圆了自己少年时的教师梦。“国外的求学经历让我可以更客观地看待这个世界,也让我更直观地感受到祖国的日益强大和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我想尽自己所能把学生培养成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他说。

王喆始终坚持学好外文要先学好中文的观念,在他看来,闪烁着中华民族思想光辉的经典著作,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英文的过程中始终坚定文化自信。同时,中文里美丽隽永的词句,又可以灵活运用于翻译中,如表达思念的“望断天涯”,表达父母对儿女关爱的“舐犊之情”等。所以他要求学生要多读、精读中华传统经典文学作品,加强中文积淀,把中文的美在译文中体现出来。

为了增加课堂上的趣味性,王喆经常结合南京的历史、景点、美食等元素进行教学。“第一次上王老师的口译课,他问我们‘鸭血粉丝汤’用英文应该怎么翻译,全班同学都懵了,当他告诉我们应该是‘Duck Blood Soup with Vermicelli Noodles’,并由vermicelli一词展开,向我们介绍意大利面和粉丝的区别时,我们瞬间觉得这英语课太好玩了,学习兴致立刻就提起来了。”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殷园园说。  

除了“鸭血粉丝汤”,像“夫子庙”、“中山陵”、“明城墙”等这些最能代表南京的景点,也经常出现在他的课堂上。王喆说:“把南京特色带进课堂,既能让学生感到亲切又能提高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潜移默化地让他们了解南京、融入南京、热爱南京,这样的课不仅‘有意思’,更‘有意义’。”

王喆带领几个学生创办了金科翻译社,截至目前,翻译社成员已先后翻译了7部国外著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在译书的时候学生们可能会接触很多西方文化,但我会让他们把相关的中国文化关联起来,这样就可以很好地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王喆说。

《醒来的森林》和《万物得时》讲的是作者回归大自然观察大自然的故事,学生杨佳慧在翻译的时候,王喆便给她讲了中国的山水田园诗。从谢灵运到陶渊明,从王维到韦应物,他把田园诗人回归自然、宁静致远的生活态度解释给杨佳慧,让她先有一个具体的幽深意境,在翻译的时候便游刃有余。

《柏拉图和鸭嘴兽一起去酒吧》通过风趣幽默的形式来阐释一些西方的哲学理念,为了能准确地进行翻译,王喆带着学生朱嘉琳先把中国哲学思想进行系统梳理学习。“现在有些人提到哲学就‘言必称希腊’,这种想法是不可取的,我们中国的哲学尤其是新时代中国哲学紧扣时代脉搏,创新性强,在翻译中必须认识到这一点。”王喆说。

“跟着王喆老师,既能学到专业知识又能坚定理想信念。”朱嘉琳说。

王喆告诉记者,习近平总书记的全媒体理念给他带来启发,接下来他将在“金科翻译社”的微信公众号上设置思政专栏,用新思维新媒体来传播新思想。

本文刊于2019年6月13日南京日报,链接:

http://njrb.njdaily.cn/njrb/html/2019-06/13/content_538723.htm?div=-1

(责任编辑:党委宣传部)